曾经一句广告词“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深入人心,风靡大江南北,深深影响了一代人。不仅仅是电视上报纸上,身边的所有在读学生,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走进了“精英教育”模式中,几代人的努力,就为供养一两个孩子读书,这边还在高兴谁家孩子又考上大学了,可还没持续几天,又听说本科生研究生在卖烤串茶叶蛋了。毕业即失业,我们的社会转型是否能够接纳这么多的高材生?
记得小时候读书那都是放养的,有没有听懂全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放学后作业是有的,可那是放了牛,打了猪草柴火回家后的事情了。那时候早上起来拿起课本上学堂,放学回家摞下课本下农田,打小起就是家里的小帮手,非主要劳动力。那时候一期几百元的学费,好多都要拖欠到学期末了才能交上,家里都会有两三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当然重点也在这里,即便是那么穷苦的环境下,家里仍然会有也能养活几个孩子。
但是开启了拼娃模式后这一切都变了,家里有点钱的,拼命也要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去。学校里普遍的都分普通班尖子班火箭班,总之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什么也不需要做。这一切,有生活变得更好一些的原因,家里不需要孩子干活也能养活一个家。我记得我小时候牛马羊都放过,十二三岁的时候,放学回家要放几头牛两匹马,后来到我大侄女特别是小侄子的时候,连山里面也很少去了,基本就没干过什么农活。
但这其实是极为普遍的事情,更多的是家长的陪读,虽然是农村里生活,但很多的孩子,从幼稚园起,就是奶奶或妈妈在镇上或县里面陪读,虽然村里面也有幼稚园和小学,但教学水平已经不被认可了,虽然我们都是在村里面上过中学,很多从此走进社会的。总之从这时候起,拼娃模式彻底的开启了,不光是城市里面在拼娃,农村里面也一样的在拼娃。原本专职陪读的妈妈或奶奶在家里是一名重要的劳动力,去外面打工也是家庭收入来源之一,但随着拼娃时代的兴起,她们不但没有收入,还需要家庭其他成员提供吃喝用的花费。孩子读书也不像我们那时候就只有基本课本了,而是各种补课,课外辅导班充斥大街小巷。
不但不说,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家庭资源都朝着孩子倾斜,确实培养出很多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来。但也能看到,这些孩子应试水平是极高的,而动手水平大多是战五渣,他们中的农村孩子也不知道粮食的具体种植过程和大自然中的若干奥秘,也没有动手做过类似爱因斯坦式的小板凳,更别说城市里的孩子了。这也间接回应了开头所说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而是走入社会上跟小学生初中生一样的摆摊做小贩。
也许计划生育工作者也没有想过,有一天若大个中国,那个数十年里全国最庞大的体系,据说数千万人为了限制人口过于庞大而奋斗,可他们没有一人能够想过,这一切会随着拼娃模式的开启而烟消云散。孩子要读书,进好学校要户口,学校要学区房,孩子各种教育费用贵,还要买房,要买贵的房,总之这几十年,中国家庭中的男人女人就会了钱而忙活了,一个孩子就这么忙这么累,还要第二个吗?自然是不行的,所有的一切都交给冈本君吧!
到现在,国家也深深认识到拼娃广告词的魔力了,也开始在这非理性的事情上踩刹车了。中国现在新生出生人口和老年死亡人口已经出现倒挂,社会进入了老年化,人口已经出现了负增长,现在不是计划生育的问题了,而是怎么让夫妻多生孩子的问题了。
这就是能够看到的最新政策出台,我们在奖励农民耕种,多打粮食,稳住饭碗这基本盘,我们还奖励生育,很多地方都出台的政策,生孩子不但不罚款还有奖励了。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拼娃模式,只有废除掉拼娃这非理性的模式,才能让一个家庭负担减轻,才能让一个家庭有精力有能力抚养更多孩子。
让孩子接爱更好的教育,自己吃苦后,不让孩子重复自己的老路,这的确是一个很朴素的愿望,也是值得一个人为之奋斗的希望。但我们也需要看到,社会对知识人才的容纳度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当猛烈迸发大量高村生来到社会后,不但这些高学历的人是迷茫的,整个社会也是迷茫的。
以后的社会,必将是高学历人士的天下,但在目前很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只是一个操作简单重复度高的熟练工种,而这些恰恰是这些应试能力极佳但动力能力较差的高校生所欠缺的。我们仍然需要保持足够高的生育水平,仍然需要保持人口红利,循序渐进的提高国人教育水平,不搞拔苗助长的事情,才能维持社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