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家族,原本不是祖居本地的,可能是宋元时期从江西避难过来的,没有查祖谱,只知道是老婆婆(称得上是本地这一支的老祖婆了)带着儿子和侄子从江西逃命过来的传闻,在本地已经有千人规模(没统计),而除本地外,另有一支去了四川已经发展成三四千人了。以前扫公墓祭奠先祖,都是我哥他们参加的,今年则是我第一次参加,也是疫情下最不隆重人数最少的一次了。
我们这一支并没有住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好几个乡镇村落,我们先扫了私墓,再一起去扫公墓。不得不说都是年代久远的老祖了,就在一些石碑上见过我们的名字,辈份是耳孙,而我们对他老人家的称呼查了一下得叫烈祖了,还是我爷爷手上刻的碑,是我爷爷的高祖父,应该是后补的碑了。
但这烈祖在我们这一支家族里面辈份并不高,因为他生于道光年间,而早在明朝时,就有洪武年间出生,后来还做了两广总督都御史的,算是我们这一支里面最为显赫的一位老祖了。
另外也清朝时被追为一品诰命夫人的,不知是因为娘家还是夫家的原因了,靠以前的一本族谱是说不明白的。
对于族谱这一块,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是有一些新想法的。以前的族谱,说到底就是一个名字,而很多人可能会连爷爷奶奶都没见过,就更说不上当年的爷爷奶奶祖辈们是多么的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了,对于这,我的想法是每人至少有一张生活照,就从现在存活的这些人开始,而已经逝世的没有照片的也可以把遗像拍下来,可以做一个网站,也可以制作成电子书的形式。总之可以很方便的更新,至少有一个相片以供后人瞻仰。
而以前的修族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校对,需要刻印,更需要集资,虽然很有仪式感但欠缺一种现实生活气息的味道。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部分引用于网络,非盈利未署名转载,如有著作权保护请留言站长修改。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