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材料帝国》描述关于90年代国企破产下岗潮的反思

《材料帝国》是齐橙写的一部现代材料学博士后灵魂穿越到80年代,凭借“前世”记忆获得金手指,而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材料帝国的一部网文小说,准确的说是一部穿越题材的偏机械制造的官文小说。这部小说里面有极多的80年代“现实”描写,虽然是穿越上帝视角金手指爽文,但也可以带着我们在作者的文笔之下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材料帝国》一书里面有关于80年代中国社会的描写,虽然都是从作者的观感出发,但看后也会引起对那个年代的反思,毕竟90年代国企破产下岗潮突兀而来,其原因至今仍众说纷纭,从官方到民间都没有一个公认的版本,所以当跟随着《材料帝国》主人公秦海的眼光所及去思量的时候,多少能产生一点对于90年代国企破产下岗潮的反思,对于历史的总结,或许总结得对与错并不那么重要了,毕竟切入视角不一样,但反思很重要。

图片[1]-从《材料帝国》描述关于90年代国企破产下岗潮的反思-墨铺

也许是曾在网络上接触过此等言论但感触不深,也或许是看过《材料帝国》后真的有所触动,对于引发90年代国企破产下岗潮的原因,在改革开发中为何会引起国企破产下岗,这些问题是不是都归结于管理落后效率低下,所有的症结是不是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占比过快所引起的,突然有所感悟,当然很有可能是错的,但这又有何妨呢?若一国之经济是我等可以参悟透的,那才是奇哉怪哉。但是错又有何妨呢?就跟前面说的一样,别的并不重要,反思很重要。

90年代的国企破产下岗潮,一没发生在自然灾害期间,二没发生在尚有争议的“动乱”时代,改革开放也进行好些年了,它来得如此猛烈且毫无征兆,就连当时最会搞经济的人似乎也所料不及。

要说苦,要说累,要说社会困乏,90年代又怎么能比得上延安时期的自力更生呢?又怎么比得上新中国初建时的一穷二白呢?又怎么比得上与美苏全面交恶的那个临战时代呢?可是在无比困难的时候也没发生过的下岗潮,却在改革开发与美苏关系全面好转西方国家开始接纳我们的时候爆发了。

国企不思进取的问题肯定是有存在的,但决不会是普遍的,国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自然会产生既得利益群体,但跟现在的社会一样,肯定是好人居多的,因为时至今日,社会发展了更多年。

至于说国企管理落后等原因造成了90年代国企破产下岗潮,那也是不应该的。因为我们在军事对峙期间尚且不曾发生下岗潮问题,那时的管理不能说更高明。

唯一能考虑一下的,就是在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我们有上山下乡运动,如果把这些算做下岗人数,那么数量一说1600万,也有说2000万的,但无论是1600万还是2000万,远不如90年代国企破产下岗时高达4000万的数量。

所以,我并不想把90年代国企破产下岗潮的发生归结于内外环境不好和企业管理松散不思进取这一方面,毕竟饿肚子和不思进取,大家还是知道取舍的。而内外环境就更不用说了,还有什么比现在大家公认的“有奔头”和“有朋友”的环境更好呢?

可是这么好的内外环境,而且也不曾有天灾之祸,日子艰难的时候不尝发生的遭遇,却偏偏在理应日子好过的时候发生了。

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当时处于经济过热的时代,就像是今天一样,是供大于求的一个时代,当然这个供大于求,在每一个时期表现得并不一样,从数到量都不是一个级别的,但在当时已经是供大于求了。

我们在今天的认知里面,很多学者把90年代国企破产下岗潮归结于经济差之类的原因,而我凭小学毕业证却认为当时更有可能是经济过热供大于求而引起的经济崩坏。而这些都是在放下计划经济后,各地无序上马投资引起的经济过热,国外投资引起的本土企业倒闭潮,我们大量购买国外产品,自己生产的产品却因工艺及设计落后无法出口换汇,各地的投资热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大量的商品冲击市场,跟计划经济时代供小于求不一样,当时的社会处于严重供大于求的现象,厂家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形成三角债问题,然后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集体崩盘。

至于说民营企业比国营集体更多的活了下来,也是有说得过去的原因的,比如船小好调头,比如经济刺激的问题,比如决择权的问题,私营小老板只需要三秒钟就可以拍板做某事或放弃做某事,而这些国营集体企业可能会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等批复下来。

我们只需要知道,在90年代国企破产下岗潮之前,国企的管理并没有更高效,但企业及社会正常运转。而90年代国企破产下岗潮之后,国企的管理也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加了经济刺激的手段,但人还是那些人。而命运已全然不同,个人认为不能把这功劳更多的归结于什么制度的改善之类的,而应该看成是加入WTO对信心提振和市场的提升。

一个社会结构的稳定,或许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平衡,五行很弱,数值都为1,我们可以称为一个弱小的国家,但这个国家虽弱,却也达到了一种平衡。五行很强,数量都为100,我们可以称这是一个强国,各方面都强大,而且平衡。若有那么一个国家,五行数值其四是100,其一是1,从总数值来看401也是一个较强的国家,但是数据失衡那就存在着重大问题。

计划经济时我们对需求是压抑着的,事实上也确实是不足的,毕竟那是一个靠算盘靠账簿的时代,数据处理效率实在太低,并非模式就不好。走出计划经济走向商品经济的时候,各种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回过头来看,也是步子迈得太大了,光解放思想了,却高估了需求关系。当造出的产品只能在仓库中风化腐烂,也许是中国社会第一次商品大繁荣时代爆发了,也终结了。而造成的后果就是90年代国企破产那高达4000万的下岗潮。

也许这小学生的眼光制约着我接近事实的真相,但有时候真相也许就离小学生的理解不远。

这是《材料帝国》一书读过几百章后的一点感悟吧,虽然书里面并没有这么说,但也算是有感而发。《材料帝国》是一本爽文,它当然并不符合史实,但并不妨碍我们也臆想若能穿越回到从前,也像里面的秦海一样为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改变点什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请点赞支持!
点赞11 分享
大话西游 抢沙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