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以DeepSeek-R1满血版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毫无疑问是集人类思想精华之大成者,DeepSeek-R1满血版的答案来源于网络主流观点,代表着现实社会金字塔尖的那部分人士在网络上所展现出来的意识形态。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AI+机器人爆发下的失业狂潮早已经产生了,而解决之道却迟迟没能实现,以至于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了世界各国政治精英们焦头烂额的问题之源。
那么,本文以DeepSeek-R1满血版的答案,也就是现实社会执牛耳的那部分人的观点集合,做一个展述,然后在他们这套已经失败的观点之外,提一些自己的看法,屠户村夫虽是底层,也来寻找社会矛盾之解决大道。
DeepSeek-R1满血版:
AI+机器人爆发下的失业危机与应对策略
作者:DeepSeek-R1满血版
一、失业危机的现实图景
-
岗位替代规模与速度
- 全球范围内,制造业、物流、客服等重复性岗位的消失概率超过90%2。例如,富士康通过机器人替代流水线工人,部分工厂裁员比例达45%27,特斯拉工厂的机械臂精准度已超越人类技工2。
- 国际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8亿至10亿个岗位将被AI取代,波及人口超30亿;2025年前后,AI可能导致2亿人失业23。
-
结构性矛盾凸显
- 新兴岗位创造速度远低于传统岗位流失速度,导致失业群体消费能力下降,引发经济断层风险3。例如,AI创造的9700万个新岗位(2025年预测)难以抵消岗位流失总量3。
- 低技能劳动者首当其冲,但白领岗位(如律师、会计、数据分析)也面临威胁。例如,ChatGPT可在5秒内完成律师10小时的合同分析26。
二、失业危机的深层矛盾
-
技术红利与生存权的冲突
- AI技术提升效率的同时,加剧社会不平等。例如,欧盟通过《数字市场法》限制科技巨头垄断,韩国征收“AI特别税”补贴失业者,试图平衡技术红利分配13。
- 劳动者技能迭代滞后于技术升级,导致“技能鸿沟”扩大。西班牙立法规定企业AI替代岗位比例不得超过30%,强制保留人类劳动空间14。
-
经济效率与社会稳定的两难
- 企业为降本增效加速AI部署,但大规模失业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例如,中国2023年数据显示,30%的职业已受AI冲击,失业焦虑蔓延37。
- 部分领域(如医疗、金融)的AI应用虽提升精准度,却削弱了人类决策权,引发伦理争议26。
三、破局之道:技术治理与系统性重构
-
技术治理:划定边界与动态监管
- 立法强制关键领域保留人类决策权(如医疗诊断、司法判决),建立AI影响监测体系16。
- 对AI密集型企业征收特别税,用于失业救济和再培训基金。例如,韩国“AI特别税”模式可作为参考13。
-
职业转型:终身学习与技能升级
- 推广“职业教育+AI技能”融合培训,重点培养人机协作能力(如AI工具操作、数据分析)。例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可适配AI时代需求14。
- 鼓励劳动者向AI难以替代的领域转型,如创意产业(艺术、设计)、情感服务(心理咨询、护理)68。
-
新兴产业:创造人机协同岗位
- 发展AI伦理治理、机器人运维、数字内容创作等新兴职业,形成“AI辅助人类”的协作模式46。
- 挖掘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领域的就业潜力,例如新能源设备维护、适老化AI产品开发37。
-
社会保障:缓冲机制与收入保障
- 建立失业救济与再就业联动机制,提供过渡期基本收入保障。例如,西班牙通过立法限制AI替代比例,为劳动者争取转型时间13。
- 探索全民基本收入(UBI)试点,缓解消费断层风险,维持经济循环稳定37。
总结
AI引发的失业浪潮是技术革命的必然阵痛,但通过立法约束技术滥用、技能教育体系重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三重协同,可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再平衡。人类需清醒认识到:AI是工具而非替代者,唯有将技术革新导向“增强人类”而非“取代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14。
由于在科技升级换代,社会转型的这个节点之上,主流观点的认知并没能解决这个因高科技高生产力爆发下的社会矛盾问题,反而让高科技跟人类社会分工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大家都越来越卷,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说,现在人类的主流观点已经是错的了,按这种思维发展下去,只能越来越激化而不是走向平息,也许只有一些另类的非主流的小众观点,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
我的观点自然会离真正解决方案很远,但也会归属于小众非主流观点之内,若能经历千百轮思想火花的碰撞,未必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希望呢!
早在马云无人超市问世,网络上一片声讨,然后速度极快的被行政立法关闭之时,我已经感受到了科技生产力跟工作岗位之间,那不可调合的矛盾关系。其实这个“不可调合”,并不是未来不可解决的事情,但在目前这个不做出改变的世界里,它确实不可调合。
其实,我们在声讨节省人工的“资本家行为”之时,由于跟自身利益过于紧密,以至于忘记了很多事情。比如我们在历史书上曾看到过的英国汽车跟马车的世纪之争,但说西方我们太过于纸面化,如果贴合国内,想想古代,看看现代,就能明白很多事情了。古代皇帝或大臣巡视四方,文官坐轿,武将骑马,那么这每日行程都是百十里路,若是数十顶轿,需要数百人去抬,就算是马车,行程也不快,侍者也极多,关键点就是,四下跑一趟,走得慢,所需时日多,所要人工多,这里面就养着了许多人。
到了现代,少说也是车队,一天就在千里之外,如果是高铁飞机,那就更快了。而这不但速度快,需要的服务人员也少。
这里面就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同样是节省人工的科技力量,至少在中国,运输力上所受到的抵触其实是很小的,可不像无人超市跟越来越多工厂的自动化所带来的抑制如此之大。但细想一下呢,则是新中国以来,整个国家都处于有益发展建设之中,我们有充足的工作去做,大家都只忙不过来,这时候有更省力的设备和技术,当然会受欢迎。
那么,为什么在同一个国家,以前出现省时省力技术设备的时候,大家都如此欢迎,现在出现省时省力科技时,却是一片反对之声呢?这绝对不是人们不接受进步了,更不是这个社会不需要进步了!因为我们的底层人民,仍然很累!精英眼里996已然是天怒地怨,在底层打工人眼里,那样的工作实在是太轻松了啊!只是底层人没有自己的媒体,所以不曾发出来声音罢了。说到底,是现在的科技并没能普及万民。
以前有科技成果,是整个社会所享有的,你这个行业,有快好省的技术装备出来了,那么省下的人工,会调度去做别的行业,让别的行业也能分享这高科技所带来的福利。当一个社会都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福利后,体现出来的就是劳动强度降低了,劳动时间变短了。
但现在,技术带来的科技进步,并不能实时转移到别的行业去,而是单纯的对技术升级后的行业进行裁员,而裁下来的人,随机涌向别的行业,但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同享高科技的荣光,而是工作竞争的加剧。
没能对整个社会带来应有的福利,反而让冲突矛盾加剧,这才是生产力的提升,让人民越来越难受的根本原因。
再深探讨的因为身份地位学识的不足,也无法深入下去了,但可以总结一点,那就是解决矛盾,需要调度,而这就需要变革,不能一成不变,不是随意乱变,而是随机应变。
如果说,光是把资源和资金,在一个地方大搞重复性建设,比如该改善的地方不改善,却一年四季对城区挖来挖去,比如修建无数空房子,宁愿让空房子住鸟鼠甚至炸掉,也拒绝让需要改善居住环境的人拥有这样的房子,那么这样的社会矛盾是永远无法调合的。因为一食一饭你都不愿意别人共享,如何愿意别人跟自己一样,可以更轻松的生活呢?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