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号檐下暖灯《茶马古道来福鬼栈》:这客栈里的恩怨,比山路还绕

图片[1]-百家号檐下暖灯《茶马古道来福鬼栈》:这客栈里的恩怨,比山路还绕-墨铺

说真的,刚点开这故事时,我以为又是那种故弄玄虚的鬼故事 —— 要么是主角团哭哭啼啼被鬼追,要么是妖怪披个马甲装人。但看了几章发现,这《茶马古道来福鬼栈》有点东西,就像茶马古道上的老茶,初尝有点苦,越品越有味道。

先说说这故事最戳人的地方:它不玩虚的。你看纪家那三口,一开始就是普普通通开客栈的。老爹纪昌是个实在人,收住宿费都跟马帮首领吵半天;老妈周小莲会来事,打个八折就把矛盾压下去;闺女纪小芭十七岁,长得俊,却天天被南来北往的糙汉盯着看。这场景多真实啊,就像老家村口开杂货铺的一家人,努力讨生活,却总被些烂人惦记。
后来这家人变成 “活尸”,你猜怎么着?没像别的鬼故事里那样乱杀一气。他们专挑那些心怀鬼胎的人下手,就跟村口大爷拿棍子赶偷鸡的黄鼠狼似的,精准打击。第四章那三个假正经的富户汉子,眼睛黏在纪小芭身上挪不开,夜里还想耍流氓,结果被纪家三口收拾得明明白白。白面汉子被纪小芭露出来的青骨头吓破胆,俩跟班一个皮肤掉光,一个被酸梅汤化成水 —— 看着是挺吓人,但读着就是解气!
这故事里的人物,就跟你我身边的人似的,带着股子烟火气。纪小芭这姑娘,没变成 “活尸” 前,被人调戏了只会红着眼圈躲着;变成 “活尸” 后,对付坏人那叫一个利落。假意迎合时抛个媚眼,转身就露出黑洞洞的眼窝,这种反差感,比电视剧里那些傻白甜女主带劲多了。还有纪昌夫妇,活着时护闺女,死了变鬼还在护,这种父母心,谁看了不觉得眼熟?
最绝的是作者写场景的本事。你闭上眼想想:冷雨敲着客栈的木头窗,马帮的铃铛在雨里飘得老远,纪小芭坐在油灯下绣帕子,帕子上的线是红的,可她的脸在灯影里一半明一半暗。这种画面感,跟你走夜路时看见远处人家亮着灯似的,既有点暖,又有点说不出的瘆人。还有那些细节:货郎发现纪小芭没有影子时,手里的拨浪鼓 “哐当” 掉地上;秦岳踩纪小芭手背时,酒壶在桌上晃了三下 —— 这些小动静,比直接写 “好吓人” 管用十倍。
有人可能觉得,不就是个鬼报仇的故事吗?但你细想,这故事里的鬼,比人还讲道理。马帮首领嘴贱想纳纪小芭为妾,被纪昌瞪回去了;醉汉想闯姑娘房间,被门板拍了脸。这些人要是懂点分寸,后来也不会死得那么惨。就像现实里,总有人觉得 “开个玩笑怎么了”” 摸一下又不掉块肉 “,非要把老实人逼急了才罢休。纪家三口变成” 活尸 “后的报复,说白了就是那句老话:” 莫欺善人,不然鬼都饶不了你。”
故事里的茶马古道也不是瞎写的。你看那些客人,马帮的、镖师的、商人的,三教九流都有,就跟赶大集似的。他们说话带点江湖气,算账时抠抠搜搜,看见漂亮姑娘就走不动道 —— 这哪是编的,分明是把当年古道上的众生相搬了过来。纪家客栈就像个小戏台,每天上演着贪心、好色、蛮横,最后都成了自己的催命符。
读到后来,你甚至会忘了这是个鬼故事。纪小芭绣着帕子等下一个坏人,就像面馆老板擦着桌子等下一个食客,熟练得让人心疼。她不再是那个会脸红的小姑娘了,但也没变成无差别杀人的恶鬼。这种 “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狠劲,比那些喊着 “我要复仇” 却只会哭的主角强多了。
总的来说,这故事就像老辈人坐在火塘边讲的段子,粗听是神神叨叨,细品全是人情世故。它没什么华丽的词藻,却把 “善恶有报” 这四个字讲得明明白白。要是你也烦透了那些欺负老实人的家伙,不妨看看这来福客栈 —— 这里的鬼,比人更懂规矩。

图片[2]-百家号檐下暖灯《茶马古道来福鬼栈》:这客栈里的恩怨,比山路还绕-墨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请点赞支持!
点赞10 分享
大话西游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