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收拾行李准备回城里,我妈蹲在床边,一边帮我叠衣服,一边絮絮叨叨地叮嘱:“这件厚外套你带上,城里早晚凉;还有你爱吃的酱菜,我装了两瓶,记得放冰箱;上次你说胃不舒服,我给你拿了几盒胃药,放在书包侧兜了,别忘吃……”
我看着她忙碌的手,指甲缝里还沾着早上择菜时留下的泥土,眼眶突然就热了。其实这些话,她从昨天开始就翻来覆去说,可每次说的时候,还是像第一次叮嘱一样认真。家人的牵挂,从来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藏在这些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的叮嘱里,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中。
想起小时候,每次上学前,我妈都会在我书包里塞一个煮鸡蛋,说:“吃了鸡蛋有精神,上课别走神。” 有次冬天,我嫌鸡蛋太凉,偷偷扔了,被我妈发现后,她没骂我,只是第二天早上,把鸡蛋揣在自己怀里捂热了再递给我:“这样吃着就不凉了,别再扔了,对身体不好。” 直到现在,我每次看到煮鸡蛋,都会想起妈妈揣着鸡蛋的模样,心里暖暖的。
我爸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平时很少说话,可他的牵挂,却藏在一个个小动作里。小时候我怕黑,每天晚上睡觉都要开着小夜灯。有次小夜灯坏了,我哭着不肯睡觉,我爸没说话,只是默默找出工具,蹲在床边修了好久,最后把修好的小夜灯放在我枕头边,摸了摸我的头说:“别怕,灯亮着,爸爸就在隔壁。”
后来我上了高中,需要住校,每个周末回家,都会发现我的房间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床单被罩也换成了新洗的;书桌上放着我爱吃的水果,是我爸特意去集市买的;就连我上次随口说想吃的糖糕,他也会提前跟村口的小卖部预订,等我回家的时候给我留着。我爸从不说 “想你”“担心你”,可这些细节,却比任何语言都更能让我感受到他的牵挂。
我有个同事叫小林,去年因为工作调动,去了外地。她说每次给家里打电话,妈妈都会问她 “吃了吗”“穿暖了吗”“工作累不累”,一开始她觉得妈妈太唠叨,后来有次她加班到深夜,回家后发现妈妈给她寄了一个包裹,里面装着她爱吃的家乡特产,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知道你总加班,别总吃外卖,这些东西你热一热就能吃,照顾好自己。”
小林说,那一刻她突然就懂了,妈妈的唠叨不是啰嗦,是怕她在外地受委屈;妈妈寄来的特产不是普通的食物,是想让她在陌生的城市里,也能感受到家的味道。家人的牵挂,就是这样,不管你走多远,不管你多大年纪,他们总会把你的喜好、你的习惯记在心里,用自己的方式关心你、照顾你。
反观现在有些年轻人,总觉得家人的牵挂是负担,对家人的叮嘱不耐烦,对家人的关心视而不见。有次我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女孩跟妈妈打电话,妈妈在电话里叮嘱她注意安全,按时吃饭,女孩却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你别再唠叨了,我忙着呢。” 说完就挂了电话,脸上满是嫌弃。
其实我们都忘了,家人的牵挂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当我们小时候,他们牵挂我们的健康;当我们上学后,他们牵挂我们的学习;当我们工作后,他们牵挂我们的生活;当我们成家后,他们牵挂我们的家庭。这份牵挂,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只会随着岁月的沉淀,变得越来越深厚。
我姥姥今年八十多岁了,记忆力越来越差,很多事情转眼就忘,可她却总能记住我爱吃的菜。每次我回家,她都会提前跟我妈说:“给孩子做她爱吃的红烧肉,再炒个青椒土豆丝,她小时候最爱吃这个。” 有次我跟姥姥说:“姥姥,我现在不爱吃红烧肉了,太腻了。” 姥姥愣了愣,然后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说:“哦,我忘了,你长大了,口味变了。” 看着姥姥失落的样子,我心里特别难受,赶紧说:“不过姥姥做的红烧肉,我还是爱吃,只要是姥姥做的,我都爱吃。”
姥姥的记忆力虽然差了,可她对我的牵挂,却从来没有忘。她会在我回家的时候,拉着我的手问东问西;会在我离开的时候,站在门口目送我远去,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肯回屋。家人的牵挂,就是这样,即使忘记了很多事,也不会忘记爱你。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总是忙着工作,忙着追逐梦想,却常常忽略了家人的牵挂。其实家人不需要我们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许只是一个电话,一句 “我很好”,就能让他们安心;也许只是回家陪他们吃一顿饭,听他们说说话,就能让他们开心。
所以啊,别再忽略家人的牵挂,别再对家人的关心不耐烦。多花点时间陪伴家人,多跟他们说说话,让他们知道你也在牵挂着他们。家人的牵挂,藏在不起眼的细节里,也藏在我们彼此的心里。这份牵挂,是我们人生路上最坚实的后盾,是我们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的指引。
愿我们都能珍惜家人的牵挂,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暖,用爱去回报这份深情,让家人的牵挂,伴随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部分引用于网络,非盈利未署名转载,如有著作权保护请留言站长修改。
THE END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