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启臻教授“农业补贴”话题说开去

作为一个不种地的农民,我想说一下我的看法。

种地特别是家庭农户。几亩地的产出只能够吃饭,不能够生活。旱涝灾害仍然要看老天爷眼色。我们的粮食价格在国际上并不便宜。但是我们的产量产出支撑不起化肥农药价格和人工价格。特别对于山区农民来说。地块太小了。土地又太少了。上机械不划算,人工又太慢。

另外农民参与到市场化里面是处于相当弱势的地位。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一环,粮食价格和收益又得不到保障。往市场销售时又走了市场化道路,没有定价权,让别人收差价。旱涝病虫灾害全凭天意,得不到或者是很难得到相应的保障,也就没法安心生产。原本作为家庭收入累积又非常薄弱,完全受不起折腾,不如进工厂上班拿点死工资来得安稳。

农民的土地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计划,但是农民并不能得到保障,农民也要生活,并不是圣人,即便是一块长大的人,出去打工的,一两个月的收入就能顶自己在家里辛苦一年的,用脚趾头想,他也会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生活得更好。更何况现在的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更何况现在的风向标是城里有房。那就更加需要外出奋斗才能进城了。

从农村人的婚姻来说,以前大多的是城里面嫁城里,乡里面嫁乡下。但是现在城市的虹吸现象已经把乡下的女性全部吸引到城里面,解决了城市男性的婚姻问题后,城市女性却看不上农村男性青年,这就形成了隐性的生殖隔离。农村多剩男,城市多剩女。这里面不光是生活品位的问题,更多的是财富差距所带来的鸿沟。

图片[1]-从朱启臻教授“农业补贴”话题说开去-墨铺

为了克服小农户生产的弊端,于是人们试图通过流转土地引进农业企业,搞规模化,把本来的农户主体角色转变成“既拿地租,又可以挣工资”的客体角色。这种在农业生产中排斥农民主体地位的做法,实际上违背了农业生产特点和发展规律,既从根本上伤害了农民,使农民失去了对农业生产的支配和参与权利,自然也就失去了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不再关心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成为边缘人和“看客”,同时也伤害了农业投资者,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积累了农业经营风险。这样的模式普遍缺乏生命力,依赖政府高强度补贴,一旦失去政府支持或支持力度不够,企业苦不堪言,难以为继。企业经营失败或者跑路就成为规模性返贫的重要风险之一。也是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重要原因!#农业补贴#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请点赞支持!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