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听你讲完这段相亲经历,就像看到手机里躺着一条没头没尾的消息,既摸不清来路,又猜不透去处。两个月前那场迟到两小时的见面,像颗没爆的哑炮,本以为早就成了过去式,偏偏两周前又被人重新点燃引线。这事儿换谁都得犯嘀咕:这饭到底该不该去吃?咱今天不聊那些 “成年人该体面” 的大道理,就顺着你的感受一点点捋清楚。
先说说那个最让人膈应的点 —— 第一次见面迟到两小时。银行工作忙是真的,但忙到连提前打个电话说声 “会晚点” 的时间都没有?不太像话。你在介绍人家里坐着,从期待到尴尬,再到后来的麻木,那两个小时像被拉长的橡皮筋,每一秒都在消耗你对这场相亲的耐心。他来了之后轻描淡写一句 “因为工作”,更像是把 “不重视” 三个字写在了脸上。就像你去参加一场重要的考试,别人都提前半小时到考场,他却踩着交卷铃进门,还说 “路上堵车”,你能信吗?
加了微信之后零联系,这事儿更透着古怪。介绍人都出面问了,他还不吭声,这态度其实已经很明确了 —— 要么是没看上,要么是拿不定主意却又不想担 “拒绝” 的名声。你当时默认 “这事结束了”,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感情里的 “沉默” 有时比 “说不” 更伤人,就像你发了条消息石沉大海,连个 “已读” 提示都没有,那种被悬在半空的感觉,谁经历过谁知道。
可偏偏两周前他又冒出来约吃饭,定了时间就没下文,这操作简直像在演荒诞剧。你觉得他在 “应付”,这直觉大概率是准的。男人在感情里其实比女人直接得多,真上心的话,不会让你猜来猜去。他现在这状态,像极了学生交作业 —— 不是自己想写,是怕老师催,随便糊弄几笔交上去完事。至于为什么突然想起你,可能性太多了:也许是这两个月相了一圈没合适的,回头觉得你 “还行”;也许是介绍人又催了,他不好再推;甚至可能是闲着没事,想找个人打发时间。但不管哪一种,都跟 “喜欢你” 扯不上关系。
你纠结要不要去,无非是怕 “错过”,又怕 “白去”。怕错过的是 “万分之一的可能”—— 万一他这次是认真的呢?怕白去的是 “又一次的失望”—— 去了之后发现还是老样子,自己又得憋屈半天。这种心情就像手里拿着一张没中奖的彩票,明知大概率没用,却总舍不得扔,总想着 “万一呢”。
但你有没有想过,“去” 的成本其实比 “不去” 高得多。去了,你得提前梳妆打扮,调整好心态,花一两个小时坐在他对面,努力找话题,心里却在打鼓。如果他还是那副敷衍的样子,你回家后又得纠结好几天,反复琢磨 “他到底啥意思”。这就像去看一场口碑很差的电影,花了钱花了时间,最后只觉得 “不值”。
而 “不去” 呢?最多是有点小遗憾,觉得 “是不是该给彼此一个机会”,但这种遗憾很快就会过去。你可以用那时间约朋友喝杯奶茶,或者在家追部喜欢的剧,怎么都比去看他 “表演” 强。而且,拒绝本身也是一种态度 —— 你让他知道,你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你的时间和感情都很宝贵。
有人可能会说 “去看看也无妨,就当多认识个人”,但相亲不是菜市场买菜,没必要见了一次又一次。第一次见面已经暴露了他的 “不尊重” 和 “不上心”,这些品质不会因为隔了两个月就突然变好。就像你买了个杯子,第一次用就发现漏水,难道还会觉得 “放两个月说不定就好了”?
再说了,介绍人那边也不用太担心。你可以跟介绍人说:“上次见面感觉不太合拍,这两个月也没联系,突然约吃饭有点唐突,就先不去了,谢谢您的好意。” 这样说既给了介绍人面子,也表明了你的态度。真为你着想的人,不会逼你去做不情愿的事。
其实你心里早就有答案了 —— 当你问 “还需要去应约吗” 的时候,潜台词就是 “不想去,但有点不敢”。你怕别人说你 “挑剔”,怕错过之后又要面对新一轮的催婚。但感情这事儿,从来不是 “来者不拒” 就能如愿的。你要找的是一个愿意把你放在心上的人,而不是一个需要你 “将就” 的人。
最后想跟你说个小事:我同事之前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一个相亲对象第一次见面迟到,没联系过,三个月后突然约她。她纠结了半天还是去了,结果对方全程在看手机,说自己 “最近太忙,应付不过来”。回来之后她特后悔:“还不如在家睡觉呢,至少心情是好的。”
所以,别纠结了。这顿饭不吃,你不会损失什么;吃了,大概率只会多添点堵。你的时间很宝贵,该留给那些愿意重视你、尊重你的人。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不妨直接问问自己:“如果是我最好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劝她去吗?” 答案其实一直都在你心里。
咱要找的是能一起好好吃饭、好好聊天的人,不是一个需要你 “应付” 的任务。别让不值得的人,占用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你值得更好的,真的。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